深圳加快打造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 花心校草的滿分愛戀,公文
作者: 宏瑞
更新時間: 2019年10月19日 09:15:34
游覽量: 200
簡述:
花心校草的滿分愛戀,公文范例, 人工智能朗讀: > 原標題:深圳加快打造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 文化綠洲普惠市民 這個國慶節,注定要成為深圳人難以忘懷的一抹紅色
花心校草的滿分愛戀,公文范例,
人工智能朗讀:>
原標題:深圳加快打造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
文化綠洲普惠市民
這個國慶節,注定要成為深圳人難以忘懷的一抹紅色記憶——《我的祖國》專場音樂會中,深圳大型原創交響套曲恢弘奏響;“我愛你中國—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深圳群眾文藝晚會”中,原創文藝作品由本地演藝團隊精彩演繹;在深圳灣舉行的“祖國萬歲”大型焰火晚會,煙花照亮灣區夜空,如絢爛云霞,美不勝收。
一系列精彩熱烈的國慶活動,展示的是國家的盛世升平,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興盛。
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時刻,如果要選擇一個地方去觀察滄海桑田的時代之變,深圳是上佳之選。
從一座文化設施寥寥、被人稱之為“文化沙漠”的邊陲農業縣,到提出“文化立市”、墾出“文化綠洲”,如今正在建設“城市文明典范”、打造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,深圳步履堅實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建設道路上,深圳文化懷著高遠夢想,鏗鏘前行。
汲取觀念力量標繪城市精神坐標
北緯22度,坐標深圳,太平洋來的季風清新涼爽,亞熱帶的陽光溫暖熾熱,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里扎根,他們種下的青春和夢想,在這里恣意成長。
從特區建立伊始,這座城市就以文化理念的力量,吸引著特區的“同路人”。
知名詞作家蔣開儒曾在改革開放前去香港探親時路過深圳,那時,他眼前只有大片大片的水田。1992年,他搭上南下的列車駛向深圳,半個月后,他記錄下對特區最初的印象:“不講謙虛談自信,不排輩分排股份,不找市長找市場,不求安穩求創新,不惜汗水惜光陰……”
自信、創新、實干、惜時……他用文化工作者特有的敏銳,幾筆勾勒出那個時代深圳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。
特區,是一種現象,更是一種觀念。
從去年開幕以來,《大潮起珠江——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》至今熱度不減。展覽中,“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”“空談誤國,實干興邦”等具有時代意義的標語,在今昔對比之中,給予人們更強烈的震撼。正是改革開放的壯麗事業,塑造了深圳開放多元、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,與敢闖敢試、敢為人先、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,成為深圳不斷開拓進取、創造奇跡的精神力量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“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”全新推出,為城市文化建設勾勒出施工圖與時間表,也讓特區精神更為鮮明、特區姿態更加昂揚。
倉廩實而知禮節,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,深圳也在精神文明領域,走出一條鮮明的特區之路,標繪著城市的文明坐標。
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深圳,已探索出一條以法治促進文明、以機制保障文明、以文化滋養文明、以科技助推文明、以共建共享文明、以傳播弘揚文明的嶄新路徑。以文明創建為抓手,深圳推出積極舉措,聚焦社會關注、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,大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。多年來,深圳堅持舉行關愛行動,并涌現出了一批道德模范、中國好人、新時代好少年、南粵最美少年等榜樣人物,激勵市民文明有禮、崇德向善。
如今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,正在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。精神的力量,深沉、持久,支撐著這座城市過去的成長,在未來,同樣如此。
加快文化建設“文化綠洲”普惠市民
改革開放40年,深圳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,形成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正能量,不斷推動文化建設取得新進展。
特區成立之初,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十分重視文化建設,在地方財政收入僅有2億多元時,就“勒緊褲腰帶”投入了三分之一的資金規劃建設了深圳大劇院、體育館、科技館等“八大文化設施”。
邁進21世紀,深圳文化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,在2003年率先提出“文化立市”發展戰略,“拓荒?!眽ǔ觥拔幕G洲”!